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

德國軍人

  軍人在亞洲,沒幾個國家有「令人尊敬」的社會地位。
  有俗諺「好男不當兵,好鐵不打釘」流傳的中國就不必講了,即使軍國主義風靡近半世紀的日本,其軍人的本質也只是「國家強盜集團」。
  這觀念源自甲午戰爭。
 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,日本動員的作戰部隊24萬人,因作戰而死亡的人數僅1,132──如此輕微的代價,戰勝以後竟獲得相當於日本「全國年度稅收」六點四倍的巨額賠償收益!
  由於這利益實在太巨大、太誘惑人心,以至於日本從此養成企圖「藉由戰爭,合法掠奪他國財務」的卑劣習性。
  例如甲午戰爭6年之後(一九○○年)的八國聯軍,參戰八國中最積極、最熱心的是日本。日軍不僅參戰的人數最多(請參見表一),而且最勇猛,一路帶頭衝鋒陷陣,承擔大多數的戰鬥。
 
戰艦 ()
參戰人數()
日本
18
20,840
俄國
10
13,150
英國
8
12,020
法國
5
3,520
美國
2
3,420
德國
5
900
奧匈帝國
4
295
義大利
2
80

  日軍為什麼那麼積極征戰?
  因為他們滿腦門子想的就是「搶錢」。
 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,日軍直闖清廷財政部(戶部),一舉搜刮掠奪庫存白銀近三百萬兩。
  除了集團性搶劫,日軍個人也參與民間搶劫。
  八國聯軍戰後,日本如預期地獲得清廷白銀三千五百萬兩賠款。
  接連兩次「本小利大」的投資讓日本食髓知味,以至於一九○四年日俄戰爭,日本雖再度獲得勝利,慘敗的俄國卻未支付分文賠款,這結果讓全日本人民大失所望,難以計數的市民湧上街頭示威抗議,東京、大阪、神戶、橫濱等大都市都發生大規模暴動。
  可想而知,國與國的戰爭對日本而言是合法搶劫,日本軍人的本質是「國家強盜集團」的一員。
  軍人在某些時刻(兵荒馬亂)、某種環境(戰敗潰逃),搖身一變就成了強盜,這是許多亞洲國家軍人的身影。
  也因此,我始終認為軍人很難擁有「令人尊敬」的社會地位,直到最近看了知兵堂出版社的五本出版品,分別是《德軍鑲鑽騎士》、《希特勒警衛隊師》、《希特勒青年團師》、《西線閃電戰》,以及《消失的200萬人》;看完這五本書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世界有一支充滿榮譽感的軍隊──德國軍人,他們的社會地位崇高,人人以從軍而自豪。
  榮譽感是一切力量的泉源。
  由於德國軍人內心充滿了高度的榮譽感,因而德軍的戰力一流、紀律嚴明、忠誠度最高。
  在我眼中,全世界有資格稱為一流作戰部隊的,可能只有二次大戰的德軍。
  為什麼德軍戰力如此之強?
  因為他們擁有極高的榮譽感。
  為什麼德軍擁有極高的榮譽感?
  歷史傳統是其一,然而那是次要的。重要的是主事者如何營造那一種「榮譽的氛圍」。
  德國人是如何做到的呢?

  首先請看相片一,那是二次大戰時德國空軍的軍裝。
 相片一:二次大戰時德國空軍軍裝。

  這套軍服別說是七十多年前的二次大戰,即使今天,全世界也沒有幾個國家的軍服比它更出色、更筆挺!
  人要衣裝、佛要金裝,不是這樣嗎?
  穿上這一身筆挺的軍服,你敢隨便坐、隨便站,隨隨便便表現出懶散的神態舉止?
  德國軍人不單注重衣著,其配件也絲毫不敢馬虎。
  例如相片二是德國軍官佩戴的軍刀。看看那設計、那做工,即便此刻我看了都十分羨慕。
相片二:德國軍官佩戴的軍刀。
  當然,衣著與配劍只是表面工夫,德國真正厲害的是激發,並突顯軍人的榮譽感。
  例如相片三的四張組合照,可以清楚看出德國的戰鬥英雄有多麼威風。
相片三:德國的戰鬥英雄。
  類似的畫面,我們軍方也看得到(相片四)。
  不過那只是「類似」。
相片四:國軍將領。
  讀友不妨看看相片三,再看看相片四,肯定會發現國軍對勛章配掛的規定比較粗糙,整體的美感也比較差。
  再講白一點就是我們不太重視軍人的勛獎。
  不重視勛獎不就等同不重視榮譽?
  外行人可能不明白,相片四在軍中被稱為「軍常服」,只出現在特殊場合,好比說年節慶典、重大集會、晉升校閱等。至於日常,官兵穿的都是「軍便服」(相片五)。
相片五:穿著軍便服的三軍軍官。
  請仔細看相片五,無論其階級是將軍、校官、尉官,眾人穿著除了因軍種的不同而有顏色差異,其他「配件」有什麼顯著的不同嗎?
  假如大家統統一個樣──優秀的軍官如何突顯自己的優秀,心中又有什麼榮譽可言?
  德國軍人呢?
  請看相片六,左邊是一位坐在戶外用餐的將軍,右邊是一群正在等待什麼的軍官,試比較他們的外觀──從領口到胸前以至於雙臂,有多麼顯著的差異!
相片六:同樣在戶外活動的德國軍官。
  這些差異代表了什麼?
  一眼可知他立了多少戰功,曾經為國家盡了多大貢獻。
  更令人吃驚的是,二戰德軍是全世界唯一規定穿著「軍常服」上戰場的部隊(唯一例外的是德國潛艦部隊,因為潛艦生活環境太差,而且官兵不至於「拋頭露面」)。
  不要懷疑,相片六的服裝就是德軍穿了上戰場打仗的「戰鬥服裝」──很難令人相信是不是?
  德軍只有在修理戰車、飛機等工作時會穿著輕便的工作服,其餘時間無論是辦公、外出、吃飯、開會、上戰場……,只要出現在公眾場所,他們就必須穿著筆挺、掛滿勛章的軍常服。
  穿了一身筆挺的軍常服,打仗會「方便」嗎?
  或許不太方便,但德國人主要考量是榮譽。
  穿著筆挺的軍常服上戰場打仗,即使有一點不方便,但肯定會有更強烈的榮譽感。
  若心中能有強烈的榮譽感,行動上什麼困難克服不了?
  德國人對於突顯軍人戰功是何等的用心、何等的有技巧,從《德軍鑲鑽騎士》這本書可以看得一清二楚。
圖一:《德軍鑲鑽騎士》封面。
  聽過「鐵十字勛章」吧?德國和英國曾經合作拍了一部電影,片名叫《鐵十字勛章》(Cross of Iron)。
  鐵十字勛章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.威廉三世所創立的軍事勛章,首次頒發於一八一三年,其後歷經拿破崙戰爭、普法戰爭、一次大戰,等到二次大戰更將它運用得淋漓盡致。
  二戰期間德軍鐵十字勛章分三種,分別是「二級鐵十字勛章」、「一級鐵十字勛章」,以及「騎士鐵十字勛章」。
  這三種勛章配戴的位置如相片七(為了美觀,二級鐵十字勛章只顯露它的授帶)。
相片七:鐵十字勛章配戴位置。
  鐵十字勛章頒發的對象必須是在戰場立有戰功的參戰官兵(幕後參與計畫的參謀都沒資格)。也因此,即使貴為德國元首、二戰期間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──希特勒,一生也不曾頒給自己一枚鐵十字勛章。而他所有軍服照之中永遠掛在左胸口的那枚「一級鐵十字勛章」(例如相片八),是當年他擔任陸軍下士,戰場奮勇作戰的成果。
相片八:掛於希特勒左胸的一級鐵十字勛章。
  希特勒這一生都以自己曾經獲得這枚「一級鐵十字勛章」而自豪。
  不過接下來我要談的主題是這三種勛章中最高等級的「騎士鐵十字勛章」。
  
  騎士鐵十字勛章的創始者是希特勒,配戴的位置在兩衣領之間,計分五個等級,分別是(請參考相片九)

相片九:二戰期間德國騎士鐵十字勛章的分類。
  一、騎士鐵十字勛章:最基礎的鐵十字勛章,二次大戰德國常備軍隊兩千萬人中計有7,323人獲頒(平均每2,731人只有1人獲獎──萬分之四的獲頒率)
  二、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:鐵十字上方加一片橡葉,獲頒人數為前述7,323人當中的882(也就是,若不曾獲得最基礎的鐵十字勛章,就不可能獲得位階「高一等」的鐵十字勛章)
  三、橡葉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:在橡葉和鐵十字之間加上兩把交叉的寶劍,獲頒人數為前述882人當中的144人。
  四、鑽石橡葉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:在橡葉的表面再鑲上鑽石,獲頒人數為前述144人當中的27人。
  五、金質鑽石橡葉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:橡葉與寶劍為K金,二次大戰德國獲此勛章的戰鬥英雄只有1個,他是德國俯衝轟炸機駕駛員漢斯·烏爾里希·魯德爾(Hans-Ulrich Rudel)
  看到這,你能明白德國人對於突顯軍人戰功是何等用心、何等有技巧?
  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處?
  一、配戴的位置十分「顯眼」:人的全身上下,還有什麼位置比領口之間更顯眼(請參見相片十)

相片十:騎士鐵十字勛章配戴位置。
  二、頒發的流程是「逐級」晉升:只要配戴「最高等級」的勛章就可以涵蓋一切,免得過度複雜而失去美感。例如相片十一,那畫面美觀嗎?

相片十一:制服上掛滿勛章的將軍。
  三、不同等級勛章的「外觀差異」讓人一眼可辨:唯有一眼可辨,旁觀者才會清楚他立了什麼等級的戰功,他又是何等傑出的英雄。
  四、騎士鐵十字勛章全都是由元首親自頒授。
  試想一下上述四個條件,如果你是德國軍人,會不竭盡全力贏得一枚騎士鐵十字勛章?
  一旦獲得頒授,會不「時時刻刻」掛在領口?
  而且,你會不持續努力以贏得「更高一等級」的勛章?
  德國人做事是如何用心、德國軍人又是如何能夠產生如此高的榮譽感,從騎士鐵十字勛章的設計與頒授方式,你應可明白大概。
  可惜,如此優秀的德國人,命運卻有點悲慘。
  德國著名歌劇家歌德曾經說過以下這句評語:一想到德國人民,我常常不免黯然神傷,他們做為個人來說,個個可貴;做為整體來說,卻又那麼可憐!
  看完德國軍人是如何處理勛獎章,現在不妨回頭看看我們自己。
  相對的事情,我們軍中又是如何處理呢?
  平常穿軍便服,每個人最多只能配戴一排(三枚)勛表(請參見相片十二)

相片十二:國軍穿著軍便服時只能配戴一排(三枚)勛表。
  各位不妨回頭看相片五,裡面所有穿著軍便服的軍官,左胸口整齊劃一地掛了一排勛表。
  既然整齊劃一,不就是制服中的一個標準配備?
  這種「標準配備」能帶給誰、什麼樣的特殊榮譽?
  所幸穿著軍常服參加重大或特殊慶典的時候,還是可以配掛所有勛表 (相片十三)

相片十三:穿著軍常服時配戴的勛表。
  不過,請注意看相片十三,誰能分辨這位軍官是「很優秀」或「一般優秀」?
  我是職業軍人,在軍中整整待了二十七年,對於相片十三那麼複雜的勛表,我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。
  如果連我具備職業軍人背景者都看不出個所以然,一般百姓又有誰看得出來?
  除了複雜、難以辨識,更令人灰心的是勛獎章的頒發方式。
  我在軍中大約得過十枚勛獎章,知道每次是如何頒發給我的嗎?
  不曾經有一次,某個長官在公開場合頒授我一枚勛獎章。
  全都是透過公文傳遞系統,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放在我的桌上。
  我內心有什麼感覺?
  折開公文封,看了眼就收進抽屜,內心從不曾產生太多的悸動。
  或許我有點特殊,然而以下所言句句實言──這些勛獎章對我而言,只是在退伍的時候可以換幾千元獎金──為了這點錢拚死拚活,有必要嗎?
  也因而當我擔任張騫艦艦長,任期快要結束,我還沒申請艦令部的「一保檢查」(一級保養檢查的簡稱)
  沒有一保成績就拿不到「艦長政績」那枚勛章。
  拿不到又怎麼樣?
  我完全不在乎,因為一枚勛章對我而言只是幾千元的獎金。
  若申請一保檢查,那將會是多麼煩瑣的一段過程──幾十個檢查官到我船上,個個都是「爺」的嘴臉,前後要檢查一整天,最後的結果還可能「不通過」!
  因而當副艦長向我建議申請一保檢查,我當場就拒絕。後來他私下向我報告,一保成績不單對艦長重要,對輪機長也很重要──輪機長只比我低一班(中正七十年班),幹完這任要佔上校缺,一枚勛章對他升級有很大的幫助。
  基於這原因,我才勉為其難同意申請一保檢查。
  當然,後來我也順利拿到那枚代表「艦長政績」的勛章。
  這枚勛章是在我即將退伍之前拿到的,同樣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刻,以一個公文封的型式放在我的辦公桌上──這就是我幹了張騫艦艦長兩年,海軍給予我的肯定?
  以前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,直到最近看了《德軍鑲鑽騎士》。
  榮譽不是看你如何「說」,而是看你如何「做」。
  當年我派任成功艦首任副艦長──身為中華民國海軍首艘二代艦的首任官兵,我也試圖提振全艦官兵的榮譽感。
  如何提振?
  方法有許多,其中之一就是從服裝著手。
  對於「軍常服」或「軍便服」的穿著方式,那是全軍的規定,我無權改變。
  因而我只能建議艦長,動用船上有限的經費,為全艦每一位官兵訂做兩套「連身工作服」。
  連身工作服的外觀如相片十四。

相片十四:海軍的連身工作服。
  這套衣服通常只有輪機部門的官兵在機艙工作時穿著。
  我們當年因為是「接艦官兵」,開頭十四個月為了監造與訓練,全艦都在中國造船廠(如今改名台灣造船廠)
  也因此,這段日子全艦官兵都穿著連身工作服。
  成功艦官兵的連身工作服必須在兩肩繡上軍階、左胸繡上級務姓名,再加上「成功艦」三個字。另外,「士官委員會」的成員因不同職務在左袖口繡上不等數量的「金槓」(類似海官學生袖口的金槓,請參考相片十五),「士官督導長」還得在左肩配掛飾帶(也有人稱「參謀帶」或「綬帶」)

相片十五:金槓()、飾帶()
  如此一來,成功艦官兵的連身工作服「與眾不同」,走在路上,別人一眼可知他是「成功艦的某某人」──這會不會增加官兵的榮譽感?
  絕不誇張,二十年前國軍大力推動的「士官委員會」,始作俑者就是我們成功艦。
  外表的衣著會影響內心的榮譽──這是我的信念。
  即使後來退伍進入社會,某公司在創建之時,我也曾經建議董事長,公司應規定員工上班時必須穿著正式服裝(男生西裝、女生深色套裝)
  可惜,和我擁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多。
  坦白說,以前我只是這麼想──是對或錯,沒有絕對把握。只是隱隱覺得:每當自己穿著端莊筆挺的衣服,精神似乎就好了點,自信心也強了些。
  直到我瞧見德國軍人的服裝規定,這才肯定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。
  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;我們還能說:中華民國軍人沒有強烈的榮譽心,是因為歷史傳統?
  這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,也沒有白下的功夫。
  不管做什麼事情,都應該用點腦筋、想想辦法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