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《為北洋水師討公道》乙文的時候,不知你是否想過:如此明顯的誣陷與栽贓,當年北洋水師為何沒有人勇敢地站出來,公開為自己辯解?
這疑惑長年以來始終存在我心底。
沒錯,戰敗之將不言勇──被小日本打得體無完膚、鼻青臉腫,還有什麼好解釋──可是,畢竟事關團隊榮譽與士氣。所謂士可殺,不可辱。如果換成是我,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,必定把事實經過講得一清二楚。
就因為如此,我始終懷疑北洋水師有什麼隱情,或有什麼史實是我所不了解的?
難道他們真如許多著名的史學家所言──紀律敗壞、貪生怕死、思想愚蠢、觀念落後、戰術低劣……,甚至連接戰編隊的基本隊形都是過時、錯誤的?
這疑惑存在我心底很久很久,直到去年爆發洪仲丘事件。
洪仲丘下士在陸軍六軍團服兵役,退伍前夕被關禁閉,後因操練不當並涉及凌虐致死。
你還記得事件發生當時國內的輿論風向嗎?
電子媒體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報導、所有名嘴都像「乩童起駕」般地爭相撻伐,一時之間民怨如沸、群情譁然,進而引發數萬民眾包圍國防部抗議!
那時的國軍簡直就是過街鼠,是不公不義、骯髒汙穢的同義詞!
接連看了幾天「群起圍而攻之」的媒體報導,突然之間讓我想起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。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卻有類似「激化民情」效果,只不過甲午戰敗的嚴重性,比洪仲丘事件嚴重十倍、百倍……,乃至千倍、萬倍!
試想一下洪仲丘事件發生時,六軍團某涉案幹部跳出來,公然為自己辯駁──這會產生什麼後果?
誰會聽他解釋?
誰又可能相信他的解釋?
不聽、不信也就罷了,反而更會激起眾怒、引來更多的非議,甚至讓他自己成為眾人火力集中攻擊的對象吧?
不必了,那只是枉費脣舌、自討沒趣。
兩甲子之前的北洋水師不就是如此?
戰都打敗了,乖乖地閉起嘴巴,認命地接受來自全國的責難吧。
我相信正是如此,使得北洋水師被妖魔化了,默默背負著千古罵名。
然而,漫長的一百二十年過去了,北洋水師被妖魔化的錯誤觀念可曾改變嗎?
這也是我撰寫《為北洋水師討公道》的原因。
至於《甲午海戰史》,我盡可能拋卻情緒性用詞,也盡可能忠實、公平地記錄中日雙方交戰經過──假如你看過《甲午海戰史》,應該會留下這個印象。
可是文章登出以後,仍有朋友引用史學家的觀點質疑我。
這逼得我不得不再撰寫《論析北洋水師的負面評議》。
文章很長,對甲午海戰有興趣的讀友,請在空閒時再靜下心來仔細看一看。
近日藉拜年之便,與某長輩聊到我最近所忙的工作,他好奇地問:「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?」
大體而言,我有兩個目的:
首先,日後如果再聽到某人發表「北洋水師是一群廢物」等言論時,希望你能據理力爭。或是最起碼,請他上網到黃河渡,看一看《甲午海戰史》與《論析北洋水師的負面評議》。
其次,希望藉由這幾篇文章喚起中國人的海權思想。
誠如我在《從嚮往到唾棄》乙文所言,古時中國經濟實力之強大、國力之富強,可說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頁傳奇!
而如此傳奇的國家曾經擁有何等超強的海上勢力,那不單是傳奇,簡直就是神話!
例如赫赫有名的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」,首航於西元一四九二年。當時哥倫布帶領三艘帆船、九十位船員由西班牙啟航,向西橫越大西洋,抵達「中南美洲」的古巴、海地、多明尼加等國,大約七個月以後返回原出發港。
這疑惑長年以來始終存在我心底。
沒錯,戰敗之將不言勇──被小日本打得體無完膚、鼻青臉腫,還有什麼好解釋──可是,畢竟事關團隊榮譽與士氣。所謂士可殺,不可辱。如果換成是我,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,必定把事實經過講得一清二楚。
就因為如此,我始終懷疑北洋水師有什麼隱情,或有什麼史實是我所不了解的?
難道他們真如許多著名的史學家所言──紀律敗壞、貪生怕死、思想愚蠢、觀念落後、戰術低劣……,甚至連接戰編隊的基本隊形都是過時、錯誤的?
這疑惑存在我心底很久很久,直到去年爆發洪仲丘事件。
洪仲丘下士在陸軍六軍團服兵役,退伍前夕被關禁閉,後因操練不當並涉及凌虐致死。
你還記得事件發生當時國內的輿論風向嗎?
電子媒體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報導、所有名嘴都像「乩童起駕」般地爭相撻伐,一時之間民怨如沸、群情譁然,進而引發數萬民眾包圍國防部抗議!
那時的國軍簡直就是過街鼠,是不公不義、骯髒汙穢的同義詞!
接連看了幾天「群起圍而攻之」的媒體報導,突然之間讓我想起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。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卻有類似「激化民情」效果,只不過甲午戰敗的嚴重性,比洪仲丘事件嚴重十倍、百倍……,乃至千倍、萬倍!
試想一下洪仲丘事件發生時,六軍團某涉案幹部跳出來,公然為自己辯駁──這會產生什麼後果?
誰會聽他解釋?
誰又可能相信他的解釋?
不聽、不信也就罷了,反而更會激起眾怒、引來更多的非議,甚至讓他自己成為眾人火力集中攻擊的對象吧?
不必了,那只是枉費脣舌、自討沒趣。
兩甲子之前的北洋水師不就是如此?
戰都打敗了,乖乖地閉起嘴巴,認命地接受來自全國的責難吧。
我相信正是如此,使得北洋水師被妖魔化了,默默背負著千古罵名。
然而,漫長的一百二十年過去了,北洋水師被妖魔化的錯誤觀念可曾改變嗎?
這也是我撰寫《為北洋水師討公道》的原因。
至於《甲午海戰史》,我盡可能拋卻情緒性用詞,也盡可能忠實、公平地記錄中日雙方交戰經過──假如你看過《甲午海戰史》,應該會留下這個印象。
可是文章登出以後,仍有朋友引用史學家的觀點質疑我。
這逼得我不得不再撰寫《論析北洋水師的負面評議》。
文章很長,對甲午海戰有興趣的讀友,請在空閒時再靜下心來仔細看一看。
近日藉拜年之便,與某長輩聊到我最近所忙的工作,他好奇地問:「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?」
大體而言,我有兩個目的:
首先,日後如果再聽到某人發表「北洋水師是一群廢物」等言論時,希望你能據理力爭。或是最起碼,請他上網到黃河渡,看一看《甲午海戰史》與《論析北洋水師的負面評議》。
其次,希望藉由這幾篇文章喚起中國人的海權思想。
誠如我在《從嚮往到唾棄》乙文所言,古時中國經濟實力之強大、國力之富強,可說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頁傳奇!
而如此傳奇的國家曾經擁有何等超強的海上勢力,那不單是傳奇,簡直就是神話!
例如赫赫有名的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」,首航於西元一四九二年。當時哥倫布帶領三艘帆船、九十位船員由西班牙啟航,向西橫越大西洋,抵達「中南美洲」的古巴、海地、多明尼加等國,大約七個月以後返回原出發港。
如此事蹟即成就了今日如雷貫耳的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」。
與哥倫布相比,明朝的鄭和可說是名不見經傳,可是他「七下西洋」的成就又如何?
說年代,鄭和下西洋的首航在西元一四○五年──足足比哥倫布的首航早了八十七年。
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,八十七年似乎無足輕重。可是,假設哥倫布的首航是今天,鄭和的首航則在一九二七年。那時國民政府正準備北伐──多麼遙遠的歷史名詞,二次世界大戰還要等十二年,距離以色列國的誕生也還有二十一年。
對渺小的你我,八十七年是好長好長的歲月啊──這正是鄭和超前哥倫布的時段。
至於兩個探險艦隊的規模,那更是天差地別之遠!
鄭和七下西洋,每次都由二百四、五十艘大小帆船組成,搭載官兵兩萬六、七千人,訪問三十多個國家,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、紅海、麥加……,平均航程約兩年。
即使在今日,這也是令人「一個頭十個大」的艱鉅任務!
更何況在七百多年之前,當時沒有冷凍設備、沒有空調系統、沒有淡水機、沒有精確的海圖、沒有GPS導航、沒有氣象預報、沒有無線電通訊、沒有現代的醫療技術……;鄭和如何指揮如此龐大的艦隊、安排近三萬人的後勤補給、擬定航行計畫、確保官兵安全?
與鄭和相比,哥倫布的成就豈不是小菜一碟?
講到這,我不得不痛心中國傳統領導者是何等的不重視海權!
假如命令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眼光夠遠、懷抱壯志,以鄭和艦隊「秋風掃落葉」般的作戰實力,所到之處必然是望風披靡。如此,十八世紀大英「日不落國」的傲人成就,對十五世紀的明朝而言,不過是囊中物、甕中鱉!
然而,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只是曇花一現。
之前從不曾擁有,之後再也沒出現。
強大的中國向來是「以中自居」,別說是遠征,甚至絕少出兵侵略邊陲小國。
講好聽的是中國人愛好和平,其實是內亂不已、政爭不斷,統治者想要控制國內已不容易,哪來的心思向外發展?
這種「內鬥內行、外鬥外行」的傳統,終而導致北洋水師的慘敗。
因而今年適逢甲午戰爭兩甲子紀念,我們是否應緬懷那一段痛苦的過去,並重新思考國家整體的戰略方針?
這就是我為什麼耗費如此多的心力,撰寫《甲午海戰史》與《論析北洋水師的負面評議》兩篇文章。
別忘了歷史是人類用血淚寫下的故事,聰明的人類應該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。而一個民族不單能面對失敗的歷史,還能在失敗中省思、站起、撐下去,那個民族,不單沒有絕望,反而充滿了希望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