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到甲午戰爭,那真是讓中國人痛心的一頁歷史!
看完這段歷史,我難免好奇當年甲午戰勝的如果是北洋水師,而且是日本賠償清廷一筆巨款,今天中、日歷史又會如何改寫?
甲午戰爭的影響實在深遠,而且令人痛心,這場戰敗到底該由誰負最大的責任──成長於中國傳統思想教育下的我們,誰不清楚這答案?
看完這段歷史,我難免好奇當年甲午戰勝的如果是北洋水師,而且是日本賠償清廷一筆巨款,今天中、日歷史又會如何改寫?
甲午戰爭的影響實在深遠,而且令人痛心,這場戰敗到底該由誰負最大的責任──成長於中國傳統思想教育下的我們,誰不清楚這答案?
翻開學生時代我讀的歷史課本(《中國近代史》(復興書局)),書中對甲午海戰的描述不多,少量的字句卻充滿鄙夷的言詞:
濟遠號的管帶(艦長)方伯謙,不敢還擊,下令掉轉船頭,向旅順方向逃走…… 廣甲號早就一聽到砲聲,便逃離戰場,觸礁,擱淺…… 濟遠一開火便掛上白旗逃亡,中途撞著了業已擱淺的揚威號,將揚威號撞沉…… 企圖逃亡而中雷的有廣甲號…… ……不再與日本海軍交鋒,坐視日本海軍橫行於黃海、渤海,終於在次年正月被日本陸軍由陸上的後路偷襲,走上投降獻船的末路。
上述簡短的文字,道盡了中國人對北洋水師的惡劣印象。
身為中國人,特別是同為海軍的一員,我難免想問:為什麼北洋水師的老前輩是如此的無能、如此的貪生怕死、如此的窩囊?
1994年適逢甲午戰爭百年,兩岸掀起一陣省思熱潮,相關紀念文獻紛紛出籠。學長陳永康(海軍官校63年班,曾任國防大學校長、海軍總司令、國防部副部長)喜研戰史,某日憤憤不平告知:歷史誣蔑了參與甲午海戰的老前輩!
若是別人講,我聽過就算了,但陳學長是我從學生時代就景仰的英雄人物。他說的話我不敢不信,頓時好奇起來。
學長翻開史料,指出數項海戰勝敗的關鍵,證明百年前北洋水師採用的戰法是正確的,老前輩們視死如歸的勇氣也令人欽佩。
最後,學長興致勃勃地說:不如我們合寫一部甲午海戰的小說,為老前輩翻案,如何?
接下來一個多月,我查閱了更多的史料。
我對歷史本無興趣,當年為了寫小說,「被迫」看了數十本與甲午海戰有關的著作,深深感覺這段簡短的戰史十分混亂──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……,完全相反的論調,卻也都各有所本。
不要說身處現代的我們只能從前人手稿看個大概,即便同處甲午戰爭的年代,洋人和中國人說的不同、朝廷和北洋水師說的不同、參戰各艦官兵說的不同,甚至同艦官兵也有意見相左的時候。
短短的戰史,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、如此錯綜複雜的「各說各話」?
思索再三,可能是敗給小日本乃國家奇恥大辱,對朝廷而言,底下必須有人負責。
這個負責不是坐監、降職、罰俸,而是殺人頭、要人命!
誰該為甲午戰敗負責?
基於保命,大家只好各說各話──紛紛放大別人的錯,也都沒忘記誇大自己的好。
當然,再怎麼吹噓誇大也要有江湖道義。
對於那些成仁取義的官兵,大家都留了三分口德,也都盡可能講他們的好。可是,對於那些未能戰死沙場,特別是指揮作戰的「一艦之長」,那就對不起了,必須承擔狗熊的角色。
想通了這個道理,我不再理會各種「情緒性」批評,轉而專注在北洋水師的戰術與戰法。
我一邊閱讀史料,一邊畫海戰圖,一邊思考:如果我是他們,要如何打這場仗?
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。
我必須就自己的專業設身處地,用客觀、公正的心態和想像力,思考當時的作戰場景。
一個多月以後,我不得不說幾句發自內心的話:
戰爭是綜合國力的總體戰,包含了外交、情報、媒體宣傳、軍備整備、兵役系統、動員機制、戰場醫療、戰場軍紀、戰地民政、陸戰、海戰、官兵士氣……。甲午開戰之前,清朝上上下下幾乎無一可取之處,唯一還搬得上檯面的只有北洋水師。
後來整個作戰過程中,也只有北洋水師表現出大無畏的作戰精神!
看到這,你一定很驚訝,甚至懷疑我是不是「自家人包庇自家人」?
我不妨舉甲午海戰最負面的例子──濟遠艦艦長方伯謙──看看他到底是英雄或狗熊。
根據史料,方伯謙的相貌如圖一。
一個多月以後,我不得不說幾句發自內心的話:
戰爭是綜合國力的總體戰,包含了外交、情報、媒體宣傳、軍備整備、兵役系統、動員機制、戰場醫療、戰場軍紀、戰地民政、陸戰、海戰、官兵士氣……。甲午開戰之前,清朝上上下下幾乎無一可取之處,唯一還搬得上檯面的只有北洋水師。
後來整個作戰過程中,也只有北洋水師表現出大無畏的作戰精神!
看到這,你一定很驚訝,甚至懷疑我是不是「自家人包庇自家人」?
我不妨舉甲午海戰最負面的例子──濟遠艦艦長方伯謙──看看他到底是英雄或狗熊。
根據史料,方伯謙的相貌如圖一。
圖一:濟遠艦艦長方伯謙
這相貌看起來還算儀表堂堂吧?
最起碼比我上相許多。
然而在1962年,中共長春製片廠拍攝第一部與甲午海戰有關的電影──《甲午風雲》,飾演方伯謙的演員周文彬,他在片中的兩個表情如下:
相片一:《甲午風雲》中濟遠艦艦長方伯謙
看到這張嘴臉,讓你聯想到什麼?
假如有空,不妨上網透過You Tube觀賞《甲午風雲》,看完以後保證你對方伯謙恨得咬牙切齒。
片中方伯謙貪生怕死、無才無德、勢利鑽營、卑鄙無恥……,所有你可能想得出的惡毒名詞全集於一身。
講到北洋水師的數千位官兵,沒人比方伯謙更負面、更丟人現眼。
方伯謙到底做了什麼事,讓後人如此痛恨?
根據史料以及北洋水師呈給朝廷的戰報,方伯謙「一開火便帶領濟遠艦逃亡,中途撞著業已擱淺的揚威艦,而且將揚威撞沉」。
果真如此,我也要罵方伯謙是民族敗類、海軍之恥!
可是,真如此嗎?
甲午海戰總計有兩場戰役,分別是挑起中日戰端、規模較小的豐島海戰,以及後來決定勝負、規模較大的黃海海戰。
北洋水師各艦唯獨方伯謙率領的濟遠艦,前後參與了兩場戰役。
豐島海戰濟遠艦以一敵三,官兵死13、傷27,艦體中彈數十處。
戰後光緒帝因方伯謙知謀略、驍勇善戰,特傳旨嘉勉。
方伯謙是豐島海戰唯一受到朝廷褒揚的英雄。
然而到了黃海海戰,卻因濟遠艦提前退出戰場,並在逃亡過程中撞沉友艦揚威,方伯謙就成了歷史第一罪人!
由此可見,方伯謙最讓人詬病之處在於「逃亡的過程中撞沉友艦揚威」──這是非常嚴重,而且「有憑有據」的指控,沸沸揚揚地被史學家批評了逾百年。
針對這點,我的研究心得如下:
黃海海戰的地理位置如圖二。
假如有空,不妨上網透過You Tube觀賞《甲午風雲》,看完以後保證你對方伯謙恨得咬牙切齒。
片中方伯謙貪生怕死、無才無德、勢利鑽營、卑鄙無恥……,所有你可能想得出的惡毒名詞全集於一身。
講到北洋水師的數千位官兵,沒人比方伯謙更負面、更丟人現眼。
方伯謙到底做了什麼事,讓後人如此痛恨?
根據史料以及北洋水師呈給朝廷的戰報,方伯謙「一開火便帶領濟遠艦逃亡,中途撞著業已擱淺的揚威艦,而且將揚威撞沉」。
果真如此,我也要罵方伯謙是民族敗類、海軍之恥!
可是,真如此嗎?
甲午海戰總計有兩場戰役,分別是挑起中日戰端、規模較小的豐島海戰,以及後來決定勝負、規模較大的黃海海戰。
北洋水師各艦唯獨方伯謙率領的濟遠艦,前後參與了兩場戰役。
豐島海戰濟遠艦以一敵三,官兵死13、傷27,艦體中彈數十處。
戰後光緒帝因方伯謙知謀略、驍勇善戰,特傳旨嘉勉。
方伯謙是豐島海戰唯一受到朝廷褒揚的英雄。
然而到了黃海海戰,卻因濟遠艦提前退出戰場,並在逃亡過程中撞沉友艦揚威,方伯謙就成了歷史第一罪人!
由此可見,方伯謙最讓人詬病之處在於「逃亡的過程中撞沉友艦揚威」──這是非常嚴重,而且「有憑有據」的指控,沸沸揚揚地被史學家批評了逾百年。
針對這點,我的研究心得如下:
黃海海戰的地理位置如圖二。
圖二:黃海海戰發生海域
當時北洋水師由右上(東北)往左下(西南)航行,日本聯合艦隊正好繞過海洋島,由左下往右上行駛。
接戰之初,北洋水師編隊如圖三。
接戰之初,北洋水師編隊如圖三。
圖三:北洋水師編隊示意圖
注意圖三,方伯謙率領的濟遠在編隊最左側,被撞沉的揚威則在最右側。
黃海海戰在1894年9月17日12:50開戰。
開戰後半個多小時,揚威被日本第1游擊隊4艦打得遍體鱗傷,不得已只好提前退出戰場。
那時中日雙方的位置概如圖四。
圖四:日本第1游擊隊集中火力攻擊「落後」的揚威與超勇
日本聯合艦隊除了一馬當先的「第1游擊隊」4艘戰艦,後方不遠處還有「本隊」6艘戰艦。
揚威被圍困在「右上」角──想要脫離戰場,它會往哪個方向撤退?
當然是它的來處,也就是圖四右上角的「大鹿島」方向。
揚威確實也往那兒脫離,然後在大鹿島西南約7浬的淺灘處擱淺(圖五)。
揚威被圍困在「右上」角──想要脫離戰場,它會往哪個方向撤退?
當然是它的來處,也就是圖四右上角的「大鹿島」方向。
揚威確實也往那兒脫離,然後在大鹿島西南約7浬的淺灘處擱淺(圖五)。
圖五:揚威擱淺位置示意圖
揚威之所以擱淺,並非海域不熟,而是船殼因受到炮擊,破裂進水,再航行下去要沉了。為了保船(戰後可以拖回船廠修理),揚威不得已選擇了擱淺。
揚威擱淺之後,濟遠繼續在戰場激戰兩個小時,艦體中彈70餘發,官兵死7、傷13。
這時濟遠可說是彈盡援絕(艦艏主炮全數射盡,只剩尾炮數發),方伯謙起了撤離戰場的想法。
作戰全程,濟遠基本都保持在戰場的西南(左下)角,而脫離戰場後濟遠朝旅順方向行駛(圖六)。
揚威擱淺之後,濟遠繼續在戰場激戰兩個小時,艦體中彈70餘發,官兵死7、傷13。
這時濟遠可說是彈盡援絕(艦艏主炮全數射盡,只剩尾炮數發),方伯謙起了撤離戰場的想法。
作戰全程,濟遠基本都保持在戰場的西南(左下)角,而脫離戰場後濟遠朝旅順方向行駛(圖六)。
圖六:濟遠往旅順方向行駛
單看文字描述,一般人可能還看不出個所以然。可是,一旦瞧見圖六,濟遠可能駛向揚威擱淺的海域嗎?
濟遠駛往揚威擱淺的海域,再回到原點,即使全程採取高速大約也要三個小時──哪個艦長會笨到選擇這種「耗時費力」的航線?
況且這條航線還要兩度穿越「主戰場」──全世界有這種「逃亡」方式?
再加上中日雙方的戰史都有描述,濟遠脫離戰場後直接朝旅順方向行駛,日本第1游擊隊還在後方追擊了半個多小時。
一去一回,日本第1游擊隊4艦因追擊濟遠而離開主戰場一個多小時,間接分散北洋水師主力被圍攻的火力──單就這點來看,濟遠不單無過,還應被記一功。
此外,濟遠吃水5.25米、排水2,355噸,揚威吃水4.27米、排水1,350噸。揚威都會擱淺的海域,吃水更深的濟遠怎麼可能「來去自如」?
第三,濟遠脫離戰場的時間是15:30,如果直接駛往東北,撞到揚威的時間約在17:00──這時天色明亮,方伯謙竟眼睜睜地撞向「一動不動」的友艦──只要你曾經身為海軍、當過一艦之長,都會明白這是荒唐至極的錯誤。
即使後有追兵、慌不擇路,抵達揚威擱淺位置時也是一個半小時之後。
這時日本第1游擊隊早已折返,單獨航行的濟遠還有什麼壓力會造成方伯謙「慌不擇路」?
當然,類似的反駁早有專家提出。
可是聰明的史學家又想出一種可能:揚威在開戰或脫離戰場之初,便在混戰中被濟遠撞傷。
可能嗎?
請回頭仔細看圖三與圖四。
濟遠與揚威分別在編隊的左、右「最外側」。
揚威因艦齡老舊、船速慢,因而在接戰之初就被日本第1游擊隊困於戰場的右上角。
濟遠作戰全程都保持在戰場的左下角。
揚威不可能,也沒能力運動到濟遠活動的海域。
濟遠更不可能接近揚威,否則就必須在開戰之初從左下角駛往右上角,穿越打成一團的「主戰場」──果真如此,濟遠是何等英勇!
看到這你應明白,歷史對方伯謙最嚴厲的指控──撞沉業已擱淺的揚威,顯然是個錯誤!
這還是「有憑有據」的指控,其他情緒性批評,好比說膽怯、畏戰、編隊錯誤、逃亡……,不全都「任由人說」?
回顧歷史,我不得不大聲地說:
北洋水師可沒為中國人丟過臉!
既然歷史錯怪了老前輩,我們就應該還他們一個公道。
我人微言輕,無法登高一呼,只好和陳永康學長合作,由他提出許多寫作的好點子,我則負責動手,把他的點子變成小說的內容。
當年《蒼煙鎖海》就是在這種心境下著手──我盡可能以海軍的角度、保持客觀的立場,企圖還原歷史真相。
然而,小說畢竟是小說。
它必須想像人物的心態,並且在情節中穿插適當串場。
如此一來,讀起來就不像一部嚴肅的戰史,因而上市以後未能產生預期的效果,也無法還老學長一個公道。
如今一眨眼又過了近二十年,原本想為老前輩翻案的熱情也逐漸冷卻。沒想到,去年郭延平學長(海軍官校61年班)找到我,表示2014年是甲午戰爭兩甲子年,他計畫「自費」為老前輩出一部海戰專輯(幾個月以後會上市),其中包括:
一、 甲午海戰中、日雙方人物誌。
二、 聘請專業人士透過電腦3D繪圖,照比例描繪甲午海戰中、日雙方參戰艦船;再經由艦船繪圖配上相對應的海景,重現當年部分的海戰畫面。
三、 他寫了一首幾萬字的「長詩」,述說中國海權發展、甲午海戰經過,以及對未來的期許。
好大的理想和抱負!
之所以有這個想法,除了郭學長出身海軍、熱愛海軍,更重要的是,他也認為歷史錯怪了北洋水師的老前輩。
剎那間,他又喚醒了我當初的熱情。
有了前次的失敗經驗,這次我想做得更周全。
首先,我跑了趟日本,寫了篇遊記,為接下來的文章「暖機」。
接著我參考二十餘本新近出版,與甲午戰爭有關的著作(特別是《靖海澄疆》與《清日戰爭》),再透過Google地圖查看海戰水域、模擬雙方艦船動態(相片二),以戰史筆調重新撰寫甲午海戰的完整經過。
濟遠駛往揚威擱淺的海域,再回到原點,即使全程採取高速大約也要三個小時──哪個艦長會笨到選擇這種「耗時費力」的航線?
況且這條航線還要兩度穿越「主戰場」──全世界有這種「逃亡」方式?
再加上中日雙方的戰史都有描述,濟遠脫離戰場後直接朝旅順方向行駛,日本第1游擊隊還在後方追擊了半個多小時。
一去一回,日本第1游擊隊4艦因追擊濟遠而離開主戰場一個多小時,間接分散北洋水師主力被圍攻的火力──單就這點來看,濟遠不單無過,還應被記一功。
此外,濟遠吃水5.25米、排水2,355噸,揚威吃水4.27米、排水1,350噸。揚威都會擱淺的海域,吃水更深的濟遠怎麼可能「來去自如」?
第三,濟遠脫離戰場的時間是15:30,如果直接駛往東北,撞到揚威的時間約在17:00──這時天色明亮,方伯謙竟眼睜睜地撞向「一動不動」的友艦──只要你曾經身為海軍、當過一艦之長,都會明白這是荒唐至極的錯誤。
即使後有追兵、慌不擇路,抵達揚威擱淺位置時也是一個半小時之後。
這時日本第1游擊隊早已折返,單獨航行的濟遠還有什麼壓力會造成方伯謙「慌不擇路」?
當然,類似的反駁早有專家提出。
可是聰明的史學家又想出一種可能:揚威在開戰或脫離戰場之初,便在混戰中被濟遠撞傷。
可能嗎?
請回頭仔細看圖三與圖四。
濟遠與揚威分別在編隊的左、右「最外側」。
揚威因艦齡老舊、船速慢,因而在接戰之初就被日本第1游擊隊困於戰場的右上角。
濟遠作戰全程都保持在戰場的左下角。
揚威不可能,也沒能力運動到濟遠活動的海域。
濟遠更不可能接近揚威,否則就必須在開戰之初從左下角駛往右上角,穿越打成一團的「主戰場」──果真如此,濟遠是何等英勇!
看到這你應明白,歷史對方伯謙最嚴厲的指控──撞沉業已擱淺的揚威,顯然是個錯誤!
這還是「有憑有據」的指控,其他情緒性批評,好比說膽怯、畏戰、編隊錯誤、逃亡……,不全都「任由人說」?
回顧歷史,我不得不大聲地說:
北洋水師可沒為中國人丟過臉!
既然歷史錯怪了老前輩,我們就應該還他們一個公道。
我人微言輕,無法登高一呼,只好和陳永康學長合作,由他提出許多寫作的好點子,我則負責動手,把他的點子變成小說的內容。
當年《蒼煙鎖海》就是在這種心境下著手──我盡可能以海軍的角度、保持客觀的立場,企圖還原歷史真相。
然而,小說畢竟是小說。
它必須想像人物的心態,並且在情節中穿插適當串場。
如此一來,讀起來就不像一部嚴肅的戰史,因而上市以後未能產生預期的效果,也無法還老學長一個公道。
如今一眨眼又過了近二十年,原本想為老前輩翻案的熱情也逐漸冷卻。沒想到,去年郭延平學長(海軍官校61年班)找到我,表示2014年是甲午戰爭兩甲子年,他計畫「自費」為老前輩出一部海戰專輯(幾個月以後會上市),其中包括:
一、 甲午海戰中、日雙方人物誌。
二、 聘請專業人士透過電腦3D繪圖,照比例描繪甲午海戰中、日雙方參戰艦船;再經由艦船繪圖配上相對應的海景,重現當年部分的海戰畫面。
三、 他寫了一首幾萬字的「長詩」,述說中國海權發展、甲午海戰經過,以及對未來的期許。
好大的理想和抱負!
之所以有這個想法,除了郭學長出身海軍、熱愛海軍,更重要的是,他也認為歷史錯怪了北洋水師的老前輩。
剎那間,他又喚醒了我當初的熱情。
有了前次的失敗經驗,這次我想做得更周全。
首先,我跑了趟日本,寫了篇遊記,為接下來的文章「暖機」。
接著我參考二十餘本新近出版,與甲午戰爭有關的著作(特別是《靖海澄疆》與《清日戰爭》),再透過Google地圖查看海戰水域、模擬雙方艦船動態(相片二),以戰史筆調重新撰寫甲午海戰的完整經過。
相片二:模擬甲午海戰中日雙方戰艦動態
這一次,我算得上很用心。如此花了將近兩個月,完成了三萬餘字的《甲午海戰史》。
對歷史有興趣的讀友,閒來無事的時候,請仔細看一看前述文章。
看完《甲午海戰史》,兩甲子之前北洋水師是英雄或狗熊,讀者自應有一個公斷。
最後我想說,2014年開年之初,我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寫這一連串文章的目的是什麼?
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能澄清史實,使得今後中國人不要再以訛傳訛,讓北洋水師背負千古罵名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