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週談《相列雷達》,朋友詢問「有源相列雷達」與「無源相列雷達」的差異。今天我再度試著以淺顯的文字,簡要介紹有源與無源相列雷達。
首先請參考圖一,這是6 X 4矩陣組成的相列雷達。
圖一:6 X 4相列雷達。
雖然只有24個饋送角,然而同樣是相列雷達。
相列雷達工作時如何發出波束?
上週《相列雷達》文內有這張示意圖:
圖二:相列雷達發波示意圖。
看到圖二,或許你會想像圖一的相列雷達,發波狀況如圖三:
圖三:相列雷達發波示意圖。
倘若真如圖三,發射機的輸出功率必須足夠高,可以同時提供給24個饋送角。
同理可推,第一代神盾系統發射機的功率,必須同時提供給五千個饋送角――能夠想像那會是多麼高的功率嗎?
功率高到嚇人,當年根本不可能。
也因此,圖一相列雷達實際發波狀況如圖四。
圖四:相列雷達發波狀況。
從圖四可知,任何一瞬間,相列雷達只能發射1道波束!
縱然如此,由於「電子切換」的速度以「毫秒」甚至「微秒」計算,所以神盾系統搜索整個空域的時間僅約1 ~ 2秒鐘。
以上工作模式稱「『單波』相列雷達」(single beam phased array radar)。
既然有「單波」,自然就有「雙波」相列雷達(double beam phased array radar)。
單波和雙波的差異在哪裡呢?
端視雷達系統擁有幾套「發射機+接收機」。
簡單看,「發射機+饋送角+接收機」三者組成「1部雷達」,而1部雷達可以發出1道波束。
不過,別想歪了,以為「雙波相列雷達」的工作狀態如圖五。
圖五:1面天線同時發出2道波束。
事實上單波相列雷達工作簡圖如圖六,雙波如圖七。
圖六:單波相列雷達示意圖。
圖七:雙波相列雷達示意圖。
雙波相列雷達其實擁有2部獨立的雷達,各負責監偵一半空域,而不是1面天線可以同時發出2道波束。
看到這,有野心、反應快的網友可能會聯想:為什麼不能讓每1個饋送角都擁有自己的「發射機+接收機」?
非常大的野心!
試想神盾系統擁有近五千個饋送角,五千部「發射機+接收機」……,撇開價格,這得占據多大的空間,重量又有多麼可怕!
不過,再想想如今輕巧的手機,性能勝過五、六十年前如汽車大小的電腦,這等野心似乎有實現的可能吧?
的確,每1個饋送角都擁有自己的「發射機+接收機」,這就是「有源」相列雷達,或稱「主動」相列雷達(APAR:Active Phased Array Radar)。
為何如此命名?
從饋送角的立場看,它擁有自己的發波電源(有源),能夠自行接收並處理「反彈波」,再及時「主動」發出波束。
至於先前介紹,1面天線僅能發出1道波束的稱為無源相列雷達,或被動相列雷達(PPAR:Passive Phased Array Radar)。
有源是相列雷達的發展趨勢。它的波束指向非常靈活,1面天線可以形成多個獨立波束,同時實現搜索、識別、跟蹤、導控等功能,多目標接戰能力強,抗干擾性能好,裝備妥善率高。
最有名的無源相列雷達,是四十多年前神盾系統使用的AN/SPY-1。
解放軍大約在十年前,陸續在艦艇安裝有源相列雷達,如今使用者包含052C、052D、055大驅,以及三艘航空母艦。
看起來解放軍略勝一籌。
其實未必。
有源相列雷達美軍發展得更早、更成熟,然而當它的體積與價格都達到「實用」地步,神盾艦已普遍使用無源相列雷達。這時美軍面臨一個難題:是否要全面更換神盾艦相列雷達?
相列雷達是神盾系統的核心,想要更新,硬體工程猶如開膛剖腹,整個軟體也須重寫,如此巨大的投資,值得嗎?
值不值得,全看神盾系統能否滿足現代化作戰所需?
如果可以,何需更換?
「好」是永無止盡。對於軍事投資,「夠好」就好,無需過度超標。
倘若美軍要建造新一代戰艦,相信他們也會使用有源相列雷達。
從這例子告訴我們什麼?
軍事科技存在一個不公平的現象,那就是:後發先至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