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

水下打撈

       海軍不同的艦艇有不同的功能。

好比水面作戰艦,聲納的功能在偵測潛艦,相對於小而又小的戰機殘骸,即使擺在眼前,也看不到。

至於水下作業赫赫有名的獵雷艦,功能在處理深度一、兩百公尺之內的水雷,一旦超過這個深度,聲納的偵測能力根本是零。

此次花蓮外海失事的F16,由於殘骸深度超過八、九百公尺,海軍所有艦艇的聲納都無法偵測。至於搜尋「信標」(beacon)發出的音頻,由於複雜的水中音響環境,即使交給專業人士判讀,錯誤率也居高不下。

例如,依據美軍統計資料顯示,二戰期間所有「反潛攻擊」的錯誤率高達八、九成,也就是水下沒有潛艦,聲納操作手卻誤判有潛艦。

反之,二戰結束後十餘年,美海軍一艘水面艦出港,由於聲納偵測到「疑似潛艦」的目標,美軍展開一場「海空反潛」大戰,然而幾天後卻發現那只是一艘二戰的沉船。這讓海軍內部展開檢討,過去十多年有上千艘軍艦通過附近,為什麼從不曾有一艘偵測到這個明顯的水下目標?

水下偵測之所以難,除了外在複雜的水文環境,更麻煩的是艦船本身是個強大音場,諸如發電機、主機、減速齒輪、大軸、俥葉、污水系統、空調系統、廚房烹調、官兵走動……,都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響。搜尋戰機信標發出的音頻,猶如置身交響樂團去區分觀眾席發出的「彈指聲」,那是何等之難、之專業。也因此,縱然民間專業團隊,依據過往經驗,「聽音」判讀的錯誤率也超過五成。

由於錯誤率太高,近年發展出進階驗證步驟:錄下可疑音源,透過數位頻譜分析,再經專家判讀,這才大幅降低錯誤率。

水下搜索飛機殘骸,由於裝備與經驗限制,國軍是門外漢。

不要因「門外漢」三字而覺得受辱,須知建軍的原則是「打、裝、編、訓」――首要之務在「打」――搞清楚「要打什麼樣的戰爭」。

試問:海軍可能面對「深度超過七、八百公尺,大小與戰機殘骸相當」的敵人嗎?

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或許,然而目前完全不可能。

由於不可能,所以不會有後續相對應的「裝、編、訓」,這自然而然是「門外漢」。

不認清這個事實,勉強執行的結果是什麼?

以此次搜尋F16為例。

由於隨後起飛的戰機確定墜海地點,直接通知專業團隊趕赴現場,確認信標的作業僅需幾個小時。

不幸的是,搜救中心派遣「不適合」的單位對水下進行兩天搜尋,等發現九個疑似音源,這才委託給民間專業團隊。

民間專業團隊到了現場,還須先搜尋軍方提供「錯誤率極高」的位置,這番作業大約又要耗費兩天。

兩個兩天就是四天!

如果在地勢平坦、深度小於百公尺的西部海域,影響或許不大;然而此次墜機的地點位於水深劇增的東部,水下又有急湍的洋流,耽誤寶貴的四天,會不會把殘骸帶往更深、更難作業的地點?

當然,外行有成功的時刻,專業也可能失手。然而就提高成功機率而言,失事的第一時間,水下搜尋就應交給專業團隊,水面搜索才由軍方負責。

不要說台灣,即使全球第一軍事強權美國,一旦戰機墜海,也交給專責打撈的民間公司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